德州:协同更深入 对接更精准 

2019-01-08 16:38:01来源: 奏嘛 作者:

  2011年京沪高铁的开通,让德州迈入了高铁时代,加速了开放的步伐。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,更让德州拥抱京津冀,有了更多承接更多的产业项目转移的机会。如今的德州,协同更深入,对接更精准,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正迸发出蓬勃活力。

  德州市民王春桥在北京的一家企业工作,“德州号”是他往返北京德州的便捷工具。

  “区域融合,交通先行”,高铁的开通把德州和京津的距离拉的更近。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钟回拨到2015年春天,就在这个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季节,中央提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,德州被赋予“一区四基地”定位,正式纳入京津冀朋友圈。面对首次写入国家战略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,德州主动融入,积极承接产业对接合作。这几年,投资80亿元的有研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晶圆规模化生产基地紧张建设;奇瑞新能源汽车齐河生产制造基地首批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;禹城汇源豆类天然饮品等项目建成投产;中粮产业园落户平原,将打造亚洲单体最大的小麦加工基地……一大批好项目,大项目纷至沓来。威讯是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巨头企业,在为分公司选址时,德州进入了他们的名单之列。

  自2015年正式投产以来,威讯半导体发展势头强劲。 2017年,企业出口额达20多亿元,占全市出口额的近一半,成为我市外贸出口龙头企业。

  京津冀协同发展,引入的不仅是实体项目,更有智力资源。京津冀鲁资本技术交易大会、黄金三十条、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引智试验区、智汇德州已成为德州招才引智的名片。更有1000多家企业与六百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。智慧大脑的引入为德州的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更强创新动力。

  进入2018年,德州融入京津冀的力度持续增强。这里是德州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,虽然还在建设,但入园企业已经招满。

  协同发展产业园专门承接京津冀和济南的产业转移,招来的52家企业中,2/3来自济南,仅激光雕刻机等上下游产业项目就有20家。

  当前,德州创新谷中央创新区、庆云京津冀产业园、武城北京通州区定向产业转移基地正在加紧建设。深入融入京津冀,不仅仅有专门的园区承接产业转移,更有专门的规划方案引领。前不久《全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年工作实施方案》印发,围绕“精准承接、科创协作、农业改革、人才引培、生态环保、资源互通”六条主线,推动一批重大政策、重要事项和重点项目落地实施。近日德州再次入京,开展对接,签下12个京津项目,总投资119亿元。前三季度,我市新开工来自京津冀项目116个,到位资金85.33亿元。瞩目未来,协同红利正向更广、更深处释放。一个更具生机和活力的德州将呈现在人们面前。

责任编辑:高娜